作者略傳

郭冠忻民國六十年四月三日生於台灣台北市。從小非常愛畫畫,心願想當老師。二十二歲出國留學,進入美國舊金山藝術學院,主修繪畫,於民國八十七年畢業,獲得了藝術學士學位。畫作曾在美國、香港、台灣參加聯展及個展。

她除了熱愛畫畫、接近大自然之外,也喜歡烹飪、彈琴、看書和聽古典音樂,Jordi Savall是她最欣賞的音樂家。她從學習精神與哲學的書籍裡,獲得很多靈感,尤其是J.克里希那穆提真實的教誨;在他的指導下冠忻學會自跨人生關卡,並且漸漸地了解自己。她目前與先生安居在台中,飼養兩隻貓與一隻小狗,繼續創作。


作者創作理念

在某種程度上,我畫出具有形似十九世紀印象派時期畫家的風格。印象派畫家表現當時轉瞬間的光影、場景;然而,我不是因為外在的景象而作畫,事實上,我試圖描繪和呈現給觀者的畫面來自我的內在體驗。勾畫自然風景時,畫面上呈現不只是單一的山、海洋、天空、樹林等實情,却是因為受到當時特殊的環境影響從中由感而發的表現。

我的作品與概念藝術潮流走上相反的方向。思想與構思是概念藝術最主要的論點。日新月異的今日科技,不斷地分析快速、永無止境的數據,似乎我們的腦袋活著比過去更辛苦。我想我們的腦袋猶如情緒一般,需要跳脫這喋喋不休的數位資訊,休息一下。在此我的作品即為一種挽救。

對我而言,思想和情緒混淆世界的亂象。然而,我的畫面說:「等一等,如果我們不去理會思想和情緒,而做些不同的改變、超越,看看會發生什麼?」。

概念藝術以思想為主軸;但是,我的作品,思想是一扇通往創造道路的大門,而創造力的起源首要必將思想停止,保持靜心,感受才能油然生起。德國哲學家尼采曾說:「當夜在最幽靜的時刻,露水便落在小草上。」真理在寂靜的時刻則顯現。

我對色彩敏感,甚多感覺,色彩是我主要構思一幅畫面的源頭。作畫時,先將腦袋淨空,準備進入一個安靜的情境。我意識到自己的身體與心靈充滿了一股非凡能量,帶領我走向創作領域;只跟隨但不思考、分析,批評及註解。此時,畫面開始一一顯現影像,讓我看見徹底的嶄新、未曾見過的東 西和真的感覺。我感到栩栩如生,沒有過去或未來的臨場體驗,我相信我的作品也能和觀者溝通同樣的感覺。這溝通若是真的發生,會是一項可能日後影響觀者有必要做的改變。

當今藝廊、博物館展出許多作品,觀者看一件作品的標準,往往只好花上略短的時間,盡可能在這僅有的時間,看完美術博物館的所有作品。館內提供的語音、影像輔助工具,精確地告訴觀者應該如何看、如何想、如何感覺,其結果影響人們自己不看、不想也不感覺。不過在此,我的繪畫針對在看畫上提出方法,那就是要求觀者多花些時間沉澱與感覺作品。觀者看見我的比較抽象的畫面反應是:這是甚麼?甚麼也沒有?如果觀者能夠花較長的時間,或許會發現一種奇妙的現象─畫面從無處顯現一份原形的真實感。曾有一觀者目睹而說:「原先的綠,下一片刻竟變成從樹影射進的陽光;藍色顯現胚胎;水綠色化成心跳。」

觀者若有以上感覺,我不感到驚訝,我不企圖製造這種特殊的效果,但是,我總是相信從觀者的看畫觀點和作者的創作程度上,兩者是同等重要,相互呼應。

期許觀者在作品前不思想、分析、批評及註解,與作品安靜相處,讓藝術的能量帶領,走進永續嶄新的狀態,乃至體會強烈的感受力。我相信這股感受力即是藝術創作的核心。任何新觀點、發現將從此展開,並重新整頓我們的生活;一切的發生皆是轉變,繼而是個認識自己的新面向。


延伸閱讀 【轉變 ─ 改變我們看畫的方式】